越南海防侨中史话

陈智强(整理

(www.weiaici.com 2007-8-31接稿, 同日上載)

编者的话

《越南海防华侨中学概况(黄克原 题)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出版》一书,目录有十部份,为:卷头语 一、图片,二校歌、校史 ,三、学校概况 ,四、校董会,五、论文、文艺,六、章则,七、表格,八、预算、决算,编后话。是由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撰文汇编而成,现转载摘录校史相关部份梗概,同时尽量保持原文风格以飨读者。衷心感谢母校前辈提供珍藏宝贵资料。


黄克原

溯本校创自中华民国二年,始名侨英,迨民国二十四年,私立时习中学与之合并,易名华侨中学,迄今亦有十六年之历史,但尚未有学校概况之编印,致办理经过事迹,无具体之记载,恐年湮代远,逐渐遗忘,就学校本身而言,所有规程章则,及一切内部之组织,亦应汇编,使全校员生,有所遵循。况本校乃海防华侨所公立,教育为公开之事业;更应将办理详细情况,及财政上收支帐目,作详实报告,公诸侨社,使一般人士明瞭认识,然后发生事情,加以赞助指导,学校前途乃有发展之希望。故今年校董会改组后,即有编印学校概况之议,此本校概况编印之主旨也。

海防华侨中学沿革 吴宝承

前言

本届校董会成立,宝成获推为副董事长,再荐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宝承乃侨英首届毕业生,先君亦属该校发起创办人之一,以故侨英创办情况,及后改为华侨公立中学之变迁,略知始末。但历经地方乱事,难觅考证。现将洄溯所得,述其梗概。

华侨教育萌芽时代

逊清时代,海防华侨人口六七千人。侨童就读蒙馆。每馆三四十人。初学只求识字,未及详解,讲学不外四书五经之类。光绪三十四年,国内废科举兴学堂。此间有人倡议改革蒙馆,宣统元年,有留日生林焕庭在东京街一六四号洋楼开设益智学塾,采用新法教学,实为海防学校之雏形。民国纪元前一年,林焕庭随孙中山回国,益智堂遂告停办。顺泰米行巨商由国内聘师来越开设时习学堂,个人独任办理对侨众学子严格收容,门墙过峻致使求学侨生多肄业蒙馆。

侨英学校之创立

其时当任广东帮长赵振(弼卿),深感失学侨童日众,拟办公立学校。邀福建帮长成兴郑昌福和各界殷商,假华商会馆商讨办校进行办法。建议将普济医院办事处(即东京街141号)一连三间拨出为校址。而普济医院后花园辟为操场,医院迁入会馆办事。即席捐款为开办费,定名“海防侨英公立小学”,法文为ECOLE DE COMMERCE FRANCO... CHINOISE(中法商业学校)。并公推赵振(弼卿)为董事长兼校长,负责向地方政府注册立案。聘任教师俱为两广高等师范学堂出身。定于民国二年三月三日开学。其时招得男生一百四十人。所收学费什廉,收支平衡。每年农历正月雇请粤剧班演戏筹款,所得溢利拨归学校,添置校具和仪器。民国十四年,再由校董事长和社会热心人士认股集资,将左边操场吉地,建置二层楼房屋四间(即东京街147~153号)出租,所收租金半数抽签还本,半数作学校经费。民国十九年,乃再取左邻普济医院房屋三间辟为教室,增设初中。民国二十二年,又改办为初级商业职业学校。


华侨中学之产生

民国二十三年,海防商务受世界不景气影响,各行商相率闭歇。崇基私塾自动并入侨英。时习亦拟停办。经热心人士撮合双方校董,协议两校合并,校名改为《海防华侨公立中学校》,法文名称照旧。重新组织校董会,由赵弼卿兼任校长。停办初级商业班,恢复初级中学,附设小学及幼稚园。实行男女同校。复得荫远堂和从善堂资助本邑子第入学,经费得以维持。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六日,正式悬挂校名匾,定当日为立校纪念日。
侨英自建校共有十八届毕业生约五百余人,时习亦人才济济,厕身社会蔚然成材。


兴革前后

因初合并意见略异,赵校长年老退休。民国二十六年春,政府驻海防领事许念曾暂兼校长,并令广东帮长从新组织校董会,返粤物色校长及聘请教师。聘王子俊为校长,重新调整校务,且增设高中部,组织童子军。其时海防运输业盛行,各行商业日盛,华侨增多,学生增至一千四百人。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倭寇登陆海防,征用学校为驻军所,部份董事和教职工相继离越,学校因而停课。王校长及一部份教职工,设法借东京街尾明心学校和亨利维西街国晋学校先行恢复小学部,中学则暂停办。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事日炽,各校为维持学生学业,东安学校迁往安阳,侨中则将中学部迁往宁江。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倭寇投降,九月国军入越受降。我领事朱恒章指令组织海防中华理事会,各侨商为理事,办理商务慈善福利等事宜。其时王校长辞职,由吕宝和继任。此际理事会有存越币福利金百万余元,经提议拟拨款购波蒙街自来水局对面之吉地约八千平方公尺,为建侨中新校址(即现华侨体育场)。后法越战事发生,理事会将该款拨作救济难民之用。无何,理事会奉命解散。民国三十七年,吕校长因故辞职,遂由陈厚儒领事暂代并邀请侨领四十五人为校董,组织校董会。推龚纯礼为董事长,龚辞职后再推时任中华广东理事会馆理事长黄克原为董事长、代校长。其时校董事会有名无实,复改组,民国四十年一月新校董事会成立,有侨领八十五人、侨团十五个单位。公推黄克原为董事长、吴宝承、曾博农为副董事长,黄董事长继续兼任校长一职。
结论 教育事业为百年树人大计,追维华侨中学缔造之艰难,弥觉继往开来之匪易。侨中沿革,以明始末。后之起者或有感于斯,幸矣!
书于民国四十年七月上旬

沿 吕宝和

本校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六日,光阴荏苒,足十三周年。在此期间,无论祖国与越南俱蒙重大之变化,侨中于此一段动荡不安环境中,数历颠簸;幸赖诸侨领推盛辅导,历任校董教职员之鼎力匡扶,而社会人士或于精神之助赞,或于物质之维持,使之变乱中弦歌不辍,而校内设备日加补充,教学管训渐纳正轨。迄今高中毕业生凡三届,初中毕业生凡十三届,卒业之子,虽无伟大成就建立功名于当世,然投考升学造诣成材,为祖国服务者已不乏其人。其他留在本埠,或从事工商业发展,或服务于越北各小学校者,更有显著之成绩。是以本校之效能,固不囿于校门之内,此于十三周年纪念之辰,窃引为慰藉也。
今本校分设高中初中附小暨幼稚园四部,学生则成立之初仅五百余人,现增至一千六百六十二人。学级则由初中三班增至高初中八班,并附设公开阅览之图书馆及规模粗具之仪器室,增第二校舍。凡各设施虽去理想之境尚远,然已蔚为本埠规模最大之学校。然瞻顾十三年来,埠上人士几历变革,兹谨将学校沿革略加陈述,缅怀既往缔造之艰难,维持之匪易,乾惕奋励则本校来日之名誉与发展,当远胜昔时矣。


初创时期

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本校为时习暨公立侨英学校合并而成,原有校舍将侨英旧地加以扩充,学生由五百余增至六百余,初中仅办三级三班,余为附小及幼稚园。


发展时期

民国二十六至二十九年。祖国抗战军需,海防一地遂成西南各省交通要道,一时市况勃然繁荣因办运输或转往大后方之各省人士广聚海防,文化工作者亦络绎而至,人才鼎盛远胜昔时。特于上海订购物理、化学仪器,订购图书。学生、教师从事各种救亡工作活动,其时海防尚未有报馆,员工晚上收录广播,抄写标贴于校供侨胞阅览。


困厄时期

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九年九月日寇登陆海防,第三日即派军占据学校。勒令学校员工迁出,只准带随身行李和少数图书,所有历年辛苦购置之财产遂告全部损失。日寇将台椅什物供军需之用。教师离埠回国、学生散失。
民国三十年,经校董和同胞维护,乃租得新亚酒店(即今之陆海通)为校舍。不久太平洋战事爆发,日寇交还原校址,入内纵观已无一物,重事迁入,粗为修葺勉强张罗。
三十二年秋,敌伪对文化界压迫日甚。若干教师和同学相继被捕。不久盟机大举轰炸海防,法政府下令停课。
停课三个月,本校为决计摆脱敌伪之魔掌,不顾一切将中学全部迁往距海防四十公里之宁江。小学部仍留海防。在此荒江丛苇间之小镇,租得大庙一所以为课室,租距大庙二公里之遥大楼一间为男生教师宿舍,另租女宿舍两处,办事处一所。在此穷乡僻壤继续学业。虽经济困竭常有断炊之虑,同学努力学习,情绪尤胜往昔。不久得宁江帮长和当地侨胞之协助,基础略见巩固。如是茹苦含辛凡历两载,本校高中在此荒江古庙中举行毕业礼,直至三十四年暑假。
三十四年一月,王校长在宁江上课之际,突被日宪兵逮捕押回河内施以毒刑。而伪驻海防通商办亦声言对宁江校舍以断然手段予以解决。在重重之暴力下,全校员生作解散之措置。正当暑期八月,侨务陷于绝极度混沌情态下,日寇终于降服此极严重之一刻乃告结束。
终观由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八月,乃本校历前所未有之险境,仍能保留其规模于今殊属侥幸。


复兴时期

三十四年九月至今。和平重奠,国军入越侨社一切欣欣向荣。本校从宁江迁出,百废待举,幸赖社会人士予以导助,一切设施得获秉承。计两年期间,学生骤增至一千六百余人,为前所未有,第三届高中亦毕业离校,并蒙教育部侨委员暨国内各大学爱护均能顺利升学。自维两年以来,图书仪器之添置以充实科技基础,图书馆开放供全侨阅览。增设第二校舍为高中课室,蒙中华会馆购置校地一所,惜法越事变遂形停顿。
本校课程编配、行政纲领与组织,向遵教育部暨侨委会法令章则,以期与祖国教育系统相配合,于本地情况则增授法语一科,以应环境所需。学生卒业后,足以投考国内各大学,否则亦养成于本地谋生之技能。
训育宗旨系遵照我国训育规章,根据教育原理,使学生获得健全身心之发展,养成对祖国民族爱护之心志,此则尤为重要。
教育一事百年大计,故应由国家直接兴办乃为上策。海外情况特殊障碍颇多,仅赖侨界热盛导助,则将来育才前路,苟有所成,其受益者固不限于本校而已。
(转载立校纪念特刊)

陈寿泉

本校创办于海外,负陶育华侨青年之责任,关于训导方面之目标,则除使学生养成爱国爱家及遵重当地法律之观念外复诱导其如何做一有进取心之青年,与社会之良好公民。故对于学生之日常行检,无分巨细,均善于导引,或采个别劝勉方法,或用集体训练形式冀使学生得循正轨,而收管训之宏效。
迩年以来,学生人数日众,而校址一时未能扩充,故虽分设第二校舍,亦未能减少管训之困难。加以侨社环境复杂以到学校与家庭之联系工作,未能完全配合,而管训成绩,亦因以未如理想。本学期内幸赖侨社热心人士、家长、校董、加以全体员生之努力改善,使管训工作渐收良效,校风学风渐见进步,当益加奋励待日臻完善毋负同侨殷切之期望。
管理方面、训练方面、训导展望(省略)。

钟树荣

强健的身体,蓬勃的精神,是工作者必备条件,更与国家前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既是发扬文化的灯塔,学生定要有强健的体格应付学科和做学问,基于此,体育课是主要学科的一环。而运动场所、设备的完善与提倡体育精神,又是学校行政上不可忽视的工作。
侨中——这崇立于红河岸畔的越北最高学府,它正领导着一千六百青年组成的行列,向学问的道路艰苦前进,它的进度自然为人们所渴望明潦。藉向侨社报告校况的机会,把年来体育工作列述一二。

  1. 本校创建之初,体育还没有为人重视。校内仅设一个小操场,作学生游息的处所。日寇蹂躏越南期间,学校迁到宁江,由于该地球场宽大,空气清新,学生接近运动的机会增加,短短的一年内,竞然孕育出一支茁壮的新军——骆驼篮球队。初次出征越北各地,连战皆捷,给侨中体育史上写下了光荣的首页。一九四五年秋,学校重返海防,那时人数众多,校内操场过于狭小,会馆球场又人满为患,直到一九四七年,高中部迁到分校,鉴于球场不敷应用,学校把青年体育会原有篮球场重新修理,利用另一广场加设一个篮球场。在校款万分拮据下,又把会馆球场扩充为两个篮球场,青年体育会篮球场附近加建一个排球场,另一处空地作小型足球场。此外,在球场旁边草地,先后增设沙地、泥地,作为田径运动之用。目前学校拥有篮球场四个、排球场一个、小型足球场一个,昔日场荒问题得到园满解决。
  2. 运动设备除了篮球、排球、足球外,田径的铅球、标枪、铁饼也齐全,使学生得到向各方面发展的机会。
  3. 体育精神的提倡,每学期举办各项球赛。中学部以篮球为主,小学宜足球,乒乓球和田径采用个人制。战术运用在上课和平时训练也有详细指导,务求达到相当水准。

总而言之,近年来在简单的设施下,造就了不少优秀人才。即以骆驼队而论,一九四七年的远征北海、钦州;一九四八年的国庆杯与元旦杯以惊人的进步,击败横行球坛数十年的劲旅;一九五0年的北伐河内;一九五一年的马氏杯夺得冠军宝座。这一连串辉煌战绩在本校体育史上,更在越北体育史上刻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时代在进步,骆驼队的光荣战功值得我们自豪。在今后的岁月里,利用优良的环境不断精益求精;在不久的将来,后起的年青人中,会有成为体育天空一颗颗光芒万丈的巨星。我更希望在即将降临的竞技比赛中,他们能有超水准的表现。

这本华侨中学概况,顾名思义,就知道是记述华侨中学大概的状况。为什么要编印这本概况呢?在卷头语已经说明。负责编辑的,是由校务会议公推周益伯、陈寿泉、黄健彬、张伟民、李煜麟、莫雨润和陈友琴七人为编辑委员,组织编辑委员会,办理编辑事宜。幸而在困难情况当中,虽然不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和符合于理想;但尽可能的搜集材料,免强编成这本概况。错误和缺漏的地方,希望阅者见谅。
本校自创立到现在,还没有校史。但编校史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必要文和质,都齐备完善。换句话说,一方面要有详实的资料,一方面要有史迁的笔调。现在得到吴副董事长宝承一篇《海防华侨中学沿革》,实在很难得的宝贵资料,使我们能详详细细的知道侨中过去的历史。同时附刊前校长吕宝和在立校十三周年纪念特刊所著的《本校沿革概况》。互相引证,以备将来作校史的参考和根据。
封面的图案,含有海外明灯的意义,是对侨中的一种伟大寄意,乃蒋世权先生所绘制应该表示感谢的。
本概况的编辑,因为受到篇幅和经济的限制,有许多宝贵的文字和材料,都要忍痛割爱,这是十分不得已和抱歉的。
本概况得本市各侨胞各大商号惠登告白,帮助印刷费,谨具十二分的感谢!
最后因为编辑和印刷种种关糸,出版时期不能依照原定日子,略为迟滞,更为抱歉!